查看原文
其他

这里是恩施|你的甜蜜,一直打动着我的心……

2016-11-12 恩施发布

-◇-点击蓝字 ↑【恩施发布】关注我-◇-



在恩施长大的朋友们,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一定共同拥有一位“老伯伯”,有他的地方就有甜蜜……


如今我们长大了,“老伯伯”也成了“老爷爷”


聊一聊

糖画爷爷的故事

11月5日下午,闲暇的时光,恩施女儿城格外热闹。女儿城中心的比兹卡大街上,人们聚在一起,观看舞狮表演。

糖画艺人魏发成的摊位就摆在靠近表演的地方。观看舞狮表演的人群中,有好几个游人正拿着魏发成的“作品”,端详着活灵活现的糖画,体味它带来的艺术享受。


他们并不知道,这糖画的背后,却隐藏着魏发成40年的艺术人生。


放弃教书 从事糖画
魏成发画了40年的糖画

他以铁勺为笔,糯米糖为墨,将糖熔成浆后,手握铁勺,恣意游弋,便勾勒出活灵活现的形象。


糖画制作。(记者谭琼辉摄)


糖画这活既有趣却也无趣,数十种形象,他用糖一画便是40年。他用这种方式奉献美,传承艺术和文化。
魏发成是武汉人。其实,糖画人生并不是他最初的选择。在20岁出头的年纪,魏发成曾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,已有五年教龄的他,因苦于工资无法承担家庭开销,四个子女嗷嗷待哺,他辞去教师职务,决定向叔叔学糖画手艺赚钱养家。
从此,他开始了长达40年的糖画事业。
离恩施城区不远的女儿城,每到旅游旺季,这里人山人海,魏发成的糖画摊就摆在女儿城中心小广场的十字路口。一把遮阳伞、一辆手推车,组成了他的工作台。

这里人流量大,总会有那么几个带小孩的家长,或者情侣驻足在摊前,观看他制作糖画的过程,欣赏他的功夫。只见他自顾自地扭动手腕,勾勒线条,仅仅20多秒钟,按照购买者的“定制”,一件美轮美奂的糖画艺术品就出炉了。


糖画展示。(记者谭琼辉摄)


笔者也好奇地在那里观看起来。
糖画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。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,糖料一般是红、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,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用来浇铸造型。在绘制造型时,艺人用小汤勺舀起熔化了的糖汁,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,画出造型,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。当造型完成后,随即粘上竹签并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。



各种栩栩如生的糖画。(姚祯发摄)


魏发成的糖画技艺是从他叔叔那里学的,而叔叔的手艺是家传的,如今,家族只有他俩在继续这项工作。魏发成从小喜欢唱歌、唱戏、画画,艺术“底子”比较好,最初学习只用了几个月,更多的是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,他感慨道:

相比教书和做糖画,我还是更喜欢教书,只是因为当年要养家,只好放弃教书,做糖画生意。现在,我已经习惯这门工作,习惯了在恩施的生活。尤其是喜欢恩施人民的纯朴、厚道,除了舍不得丢掉我喜欢的糖画艺术,这是我不放弃糖画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

在美丽的恩施
制作糖画是种享受
女儿城一到周末便十分热闹,附近居民以及学生都会来这儿逛逛,光顾魏发成糖画摊的,大多是带着小孩的大人、情侣或年轻夫妻。
一个男人抱着小孩坐在魏发成的摊位旁,他说,他小时候就常吃魏发成的糖画,现在也会时常带着儿子过来。让孩子感受糖画艺术,从中受到启发。
是呀,都快40年了。


魏发成接过他的话感叹。


真的是这样,更多的人带着孩子来这里,目的是观看他绘制糖画,给孩子以某些方面的启迪。而来这里观看的小孩们,眼神里都弃满了新奇和兴奋,成年人的眼睛里也往往充满了欣赏与品味。


孩子们认真观赏老人制作糖画。(刘逸飞摄)


不少不买糖画的顾客,也总会在离开这里时一步三回头,流连观看。


江苏游客KAAKU来恩施土家女儿城游玩后,用画笔记录了糖画爷爷。


魏发成1978年来到恩施,一直在恩施城区凤凰山森林公园附近摆摊,近几年才到女儿城,并在这里居住下来。


老人曾在州城凤凰山公园附近制作糖画。(刘伦摄)


魏发成告诉笔者,他1965年结婚,有4个子女,重孙都已经上幼儿园了。他时常想念家人,其实完全可以放弃糖画,回武汉享受天伦之乐,但他舍不得放弃糖画。他孤身一人在恩施,就为继续自己的糖画事业。
每周五至周日是他的工作日。早上10点吃饭后出门,直到晚上9点才回家吃饭,中午不休息,一直坐在摊位旁,绘制自己的糖画,招呼顾客。

一年中也会回几次武汉,在家短暂地呆几天,过春节才回武汉与家人团聚。魏发成说:


习惯了,在这里生活很舒服,工作也很享受,暂时没有退休回武汉的想法。



40年传承糖画艺术
把一生奉献给了糖画
魏发成喜欢与年轻人、小孩子打交道。小孩和年轻人对糖画十分感兴趣,他们不仅仅买了吃,最主要的还是想看制作糖画的过程。他说:


我现在的身体状况不错,只要身体允许,会一直做下去。


正在制作糖画。(恩施图片库王彬彬摄)


魏发成的4个子女都有工作,但没人愿意继承父亲的糖画手艺,觉得这份工作既辛苦又枯燥。魏发成却不这样认为,他告诉笔者,糖画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,它不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,还是一门艺术,更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,丢掉了十分可惜。
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,他收了两个徒弟。如今,两个徒弟已经出师。魏发成忙时,两个徒弟会过来帮忙,不让师傅太辛苦。
去年,曾有人想拜魏发成为师,魏发成问对方是哪里人,对方以为魏发成是怕他抢了自己的生意不愿收他为徒,于是谎报家庭住址。这事最终被魏发成发现了,魏发成觉得这人不诚实,最终拒绝了他。
一方面,魏发成因为家中子女无意学习糖画制作技艺而担心手艺失传,另一方面,他坚持宁缺毋滥,坚决不收不诚实的学徒。这便是他的原则。
魏发成就这样把一生奉献给了糖画。他说,只要身体支撑得住,他就会一直在恩施把糖画生意做下去……
关于糖画

糖画是以糖为材料,以勺子为“笔”、糖稀为“墨”,各种生动的图案造型在艺人的手下跃然纸上。


各种惟妙惟肖的糖画美味又耐看,是许多人的不二选择。
糖画的基本做法:

糖料一般是红、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温火熬制,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用来浇铸造型。




绘制造型时,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熔化的糖汁,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,画出造型,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。当造型完成后,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,粘上竹签。


糖画的题材来源:

糖画的题材有小说、戏曲人物、吉祥花果、飞禽走兽、文字等。以人物和动物的造型最为有趣,若是侧面形象,便以线造型;正面形象则用糖料将其头部堆成浮雕状。




民间艺人在长期实践中掌握了糖料的特性,同时根据操作的特点,在造型上多施以饱满、匀称的线条,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样式。


糖画的画种介绍:糖画亦糖亦画,可观可食,是工艺食品。民间俗称“倒糖人儿”“倒糖饼儿”或“糖灯影儿”。分为平面糖画与立体糖画两种。糖画是地道的民间画种、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,广泛流传于巴山蜀水之间,备受老百姓喜爱。




最常见的“糖画”是平面糖画。除了平面画,手艺好的艺人还会在大理石板上将平面“零件”拼接出风格各异的立体画,像一件装饰品,令人不忍吃下。若要做一个花篮,先用糖稀做个圆糖饼,再倒一个小一点的圆圈,利用两次糖稀的冷热不同,一提,立体的花篮筐底就出来了。再加提梁、花卉等,整个花篮不再是平面的糖画,而是立体的、生动的、丰富多彩的了。
糖画的历史溯源:据考,糖画起源于明代的“糖丞相”。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《坚瓠补集》里载,明俗每新祀神,“熔就糖”,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,所铸人物“袍笏轩昂”,俨然文臣武将,故戏称为“糖丞相”。

清代,糖画更加流行,制作技艺日趋精妙,题材也更加广泛,多为龙、凤、鱼、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。《坚瓠补集》中有一首诗,真实记录了糖画盛行的情况:“熔就糖霜丞相呼,宾筵排列势非孤;苏秦录我言甘也,林甫为人口蜜腹。霉雨还潮几屈膝,香风送暖得全肤;纸糊阁老寻常事,糖丞来年亦纸糊。”逐渐演变成今日的糖画艺术。

(转自搜狗百科)


(通讯员 王彬彬)



来源:恩施日报/恩施新闻网/网络综合


编辑|刘丹璐

审核|邹瑜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